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大咖访谈丨邵宗鸿教授:新药时代MDS新认识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6/29 17:00:15  浏览量:55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病程的异质性肿瘤,其特征是髓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对于低风险患者,成分输血和祛铁治疗是支持治疗的首选;高风险患者应尽可能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不适合移植患者,可使用去甲基化药物。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MDS治疗方案有了新的进展。

编者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病程的异质性肿瘤,其特征是髓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对于低风险患者,成分输血和祛铁治疗是支持治疗的首选;高风险患者应尽可能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不适合移植患者,可使用去甲基化药物。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MDS治疗方案有了新的进展。2023年6月2-4日,“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六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四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在北京线下举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邵宗鸿教授分享了新药时代下的人们对于MDS的新认识。本刊特邀请邵宗鸿教授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01
关于MDS的认识进展
 
邵宗鸿教授:MDS是倍受学界关注的造血系统“大病”,其不仅在临床上诊断治疗“难度大”,而且在病理生理机制认识上存在“困惑大”。相对而言,病理生理机制认识是改善诊断治疗的基础,更重要。
 
2022年以来,学界关于MDS的认识有较多“更新”,或称之为“进展”。如MDS定义,WHO“新分类”明确指出MDS是“髓系肿瘤”,不应将非癌的血细胞减少症归类为MDS,也不应将违背癌症治疗原则的方法用于MDS治疗,这是理念上的第一个进展。
 
第二个理念上的进展是MDS的原始改变为克隆造血,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恶性克隆的天然防疫御机制,是继发的,因此不应使用抑制免疫反应的方法治疗恶性克隆性MDS,这无异于饮鸠止渴。
 
第三个理念上的进展是关于MDS的异质性,过去认为MDS是异质性疾病,现在认为MDS是真正的癌性疾病,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同属”,只是凭原始细胞数多少划分为不同阶段。
 
第四个理念上的进展是关于MDS的诊断,过去认为MDS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病态造血,现在则主要依赖克隆造血相关指标,克隆造血指标辅以病态造血对于诊断MDS证据更充分,克隆造血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检测等。目前基因检测在血液学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识别癌性克隆的敏感指标,便于后续进行恰当的治疗,提高疗效。
 
第五个理念上的进展是MDS治疗应多维度,降低MDS克隆负荷是最主要的维度,方法主要包括去甲基化治疗、增乙酰化治疗和免疫治疗,此外还要想方设法刺激正常造血,包括促进红细胞生成,如老药EPO、新药罗沙司他和罗特西普,根据是否存在纤维化、是否存在HIF通路异常、是否存在EPO相对不足等特点,将这些促红药物有机组合,在去除恶性克隆同时尽快恢复血红蛋白。刺激正常造血还包括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几年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很多,包括TPO、海曲波帕、阿伐曲波帕、艾曲波帕、罗米司亭、白介素11等,将这些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合理应用,能够快速缩短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期,减少致命性出血风险,从而提高MDS的总疗效。
 
未来MDS诊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明确MDS不同亚型存在差别的原因,寻找更特异、敏感的靶点,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等。
 
MDS近半个世纪的探索过程,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对一种疾病的正确认识非一蹶而就,只有经过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真正认识疾病的本质。
 
02
MDS治疗现状与探索
 
邵宗鸿教授:个人认为,如果能将真正的MDS识别出来,使用去甲基化治疗,如地西他滨或阿扎胞苷治疗,疗效能够达到30%-50%;其次是增乙酰化治疗,恢复组蛋白正常乙酰化状态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国产增乙酰化药物有西达苯胺,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改善MDS疗效的作用;第三,新靶点的寻找尤其重要,除了乙酰化和甲基化外,其他修饰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还有羧基化、蛋白泛素化等,它们是否存在问题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证实;最后,免疫治疗非常值得探索,通过恢复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杀灭癌细胞,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如恢复MDS的T细胞免疫,除PD1、PDL1、TIM3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路径可以达成相同或更好的目标。
 
03
团队未来MDS的研究方向
 
邵宗鸿教授:我们团队对MDS的克隆性造血进行过系列研究,早在20年前就认识到,尚未达到显性癌症的疾病前期状态也是恶性克隆性事件,依赖单一指标进行诊断可行性较差,因为当时MDS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的病态造血,但这个指标既不灵敏也不特异,不灵敏就容易漏诊一些真正的MDS,不特异就容易将一些非MDS按照真正的MDS进行治疗。所以我们团队当时就提出了多参数组合识别MDS克隆,即MICCM,M代表形态学,I代表免疫学,第一个C代表细胞生物学,第二个C代表细胞遗传学,最后一个M代表分子生物学。
 
今天我们仍然认为,应当是多参数、多维度的寻找MDS克隆标志,既要有灵敏度高的标志,也要有普遍适用的标志,还要有特异性高的标志,这些标志的组合对识别MDS以及判断MDS的治疗疗效,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流式检测发现LSC细胞CD34阳性、CD38阴性、CD123阳性,MDS克隆高表达TIM3,高表达PDL1,有些癌基因激活,有些抑癌基因失活。此外我们课题组还在研究如何将MDS的T细胞激活,恢复正常乙酰化状态,如何调控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不断探索,钻研“大病”,我们坚信会有更多发现。
 
邵宗鸿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原天津医科大学二附院院长、总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科主任
学术兼职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九、十届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主委、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主委天津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MDS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