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ICML五分钟丨黄慧强教授: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新药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6/28 10:49:29  浏览量:927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21年6月18-22日,第16届Lugano国际恶性淋巴瘤大会(ICML)将通过在线虚拟的方式隆重举行。今年是ICML成立40周年,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淋巴瘤领域的年度盛典。为给广大血液学科医生提供更新鲜、更精彩、更丰富的学术大餐,《肿瘤瞭望》特别设置了“ICML五分钟”专题报道。在大会期间,我们邀请业内学术大咖分别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领域,精心挑选出该领域的重磅研究,并通过语音播报的形式,为广大读者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解读与总结。本期我们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领域的两项重磅研究进行精彩解读。


EZH2/EZH1抑制剂Valemetostat治疗R/R NHL的首个人体临床研究


Abstract #014

First-in-human study of the EZH1 and EZH2 Dual Inhibitor Valemetostat Tosylate (DS-3201b)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non-Hodgkin lymphoma


研究背景


EZH2的表达变化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生密切相关。Valemetostat是一种新型、强效、选择性EZH2/EZH1抑制剂。当前这篇摘要展示了Valemetostat治疗R/R NHL(包括PTCL和ATL)患者Ⅰ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


研究方法


入组R/R NHL患者接受Valemetostat(每日一次口服;剂量递增150‐300 mg/day、剂量扩展200 mg/day)治疗,持续28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患者不能耐受。研究主要目标为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确定Ⅱ期研究的推荐剂量。次要目标包括初步评估药物的疗效。


研究结果


截至2020年11月2日,78例R/R NHL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62例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为200 mg。中位随访28.1周(范围:3.1‐190.9)。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范围:37‐88)。


绝大多数NHL(97.4%)出现≥1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51例患者(65.4%)出现≥3级TEAEs;16例患者(20.5%)出现严重的≥3级TEAEs;未观察到与Valemetostat相关的死亡出现。有32例(41%)和7例(9%)患者因TEAE而分别导致治疗中断或药物剂量减少。最常见的AEs(≥30%的患者)为血小板计数减少(59.0%)、味觉障碍(51.3%)、贫血(37.2%)、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34.6%)、脱发(32.1%)和白细胞计数减少(30.8%)。分别有12例(15.4%)和4例(5.1%)患者出现≥3级血小板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PTCL以及ATL患者的安全性结果与总体人群相似。


45例R/R PTCL患者的初步疗效分析显示,患者总体缓解率为55.6%(95% CI, 40.0%‐70.4%),其中11例患者完全缓解,14例患者为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56.0周(95% CI, 44.43‐NE),中位治疗首次起效时间(mTTR)为8.14周(范围:4.1‐24.1),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为52周(95% CI, 16.14‐NE)。初步疗效分析显示,R/R ATL患者ORR为50.0%(95% CI, 23.0%‐77.0%; 包含3例CR和4例PR),mDOR尚不可评估(范围:6.14周‐NE);mTTR为8.14周(范围:7.3‐84.1),mPFS尚不可评估(95% CI, 8.14‐NE)。不同PTCL亚型患者均可观察到疗效:AITL、PTCL-NOS、ALCL及其他类型T细胞淋巴瘤患者ORR分别为70.6%、47.6%、50.0%和40.0%。


结论:Valemetostat在R/R NHL中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初步疗效分析显示Valemetostat对于R/R PTCL及ATL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研究人员将在日本开展针对R/R ATL的Ⅱ期研究,此外还将开展一项Valemetostat治疗R/R PTCL(含R/R ATL)患者的Ⅱ期全球研究。


专家点评


2020年,全球首个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获FDA批准上市,它在淋巴瘤治疗方面的疗效良好。Tazemetostat单药在r/rFL(MTEZH2)上ORR高达69%,单药活性高于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此外,在复发难治性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伴有EZH2突变者,Tazemetostat也表现出了单药不错的疗效。


本研究介绍的新型、强效、选择性EZH2/EZH1双靶点抑制剂——Valemetostat的I期临床试验。纳入R/R NHL患者的年龄较高,最大年龄达到88岁。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较重,65.4%的患者出现≥3级TEAEs,但是没有治疗相关死亡病例。


值得关注的是,Valemetostat单药治疗45例复发难治外周T(R/R PTCL)的疗效显著,总体缓解率为55.6%,CR率达到2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到1年左右(56.0周),而且起效快(中位:8周)。另外,对于目前治疗比较棘手、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成人ATL患者,仍具有不错的疗效,有效率可达到50%。因此,Valemetostat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Glofitamab递增剂量给药为多线治疗R/R NHL患者带来高完全缓解率


Abstract #015

Glofitamab Step-up dosing: Updated Efficacy Data Show High Complete Response Rates in Heavily Pretreated Relapsed/Refractory (R/R)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patients


研究背景


Glofitamab(RG6026)是一款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2个CD20结合位点和1个CD3结合位点。NP30179研究(NCT0307569)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Ⅰ期剂量递增与剂量扩展研究。研究显示,Glofitamab(0.6-25 mg)联合Obinutuzumab预处理能为先前经过多线治疗的R/R NHL患者带来更高、更持久的完全缓解,且安全性可控。在Obinutuzumab+递增剂量(SUD)Glofitamab治疗方案中,Glofitamab剂量可增至30mg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并同时降低CRS发生风险。当前这篇摘要显示了Glofitamab单药治疗SUD队列的疗效更新数据。


研究方法


在Glofitamab初次给药7天前给予患者1000 mg剂量的Obinutuzumab。静脉输注Glofitamab(SUD),输注时间为每个周期的D1和D8,自第2个周期D1开始应用目标剂量(2.5/10/16mg或2.5/10/30mg),治疗持续12个周期,每个周期21天。基于Lugano标准评估治疗缓解率。


研究结果


52例患者接受Glofitamab(SUD)治疗;分别有17例患者和35例患者接受2.5/10/16mg和2.5/10/30mg剂量用药。28例患者(53.8%)为侵袭性NHL;24例患者为惰性NHL。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44–85),先前接受过中位3线(1–12)系统性治疗。有40例(76.9%)和38例(73.1%)患者分别对最近一次抗CD20治疗或先前任何一次抗CD20治疗耐药。


中位随访6.3个月后于2020年12月1日进行疗效数据更新分析。研究中侵袭性NHL患者(N = 28)最佳总体缓解(OR)率和完全代谢缓解(CMR)率分别为64.3%和57.1%。目标剂量增加能观察到患者疗效改善的趋势,2.5/10/30mg剂量组患者(N = 14)CMR率达71.4%。值得注意的是,4/5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80%)出现CMR(2.5/10/16mg, n = 2; 2.5/10/30mg, n = 2)。侵袭性NHL患者中,13/16例患者正处于CMR,其中8例CMR患者持续时间已超过3个月。对于惰性NHL患者(N = 24),OR和CMR率分别为79.2%和70.8%。14/17例患者正处于CMR,其中10例CMR患者持续时间已超过3个月。


截至2020年8月3日,常见的不良事件(52例)为CRS(63.5%)、中性粒细胞减少(38.5%)和发热(32.7%)。CRS主要发生在第1个治疗周期中:24/50例患者在2.5 mg剂量应用Glofitamab后出现CRS;20/49例患者在10 mg剂量应用Glofitamab后出现CRS。分别有2/16例和8/32例患者在16和30 mg剂量应用Glofitamab后出现CRS(C2D1)。分别有18例(34.6%)和12例(23%)例患者出现1级和2级CRS;3例患者出现3级CRS;未观察到4/5级事件的发生。此外,研究人员还将报告基线肿瘤CD20表达、CD8水平等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更新数据。


研究结论


疗效更新数据显示,多线治疗失败的R/R NHL患者接受Glofitamab单药治疗SUD方案的缓解率要高于先前所报告的初步分析数据。绝大多数CRS级别较低且可控,且多发生于第1个疗程。


专家点评


在免疫治疗中,双抗可谓是后起之秀。特别是近两年,都是领域的研究热点。临床医生对于免疫治疗的评价主要关注:安全、有效、简便、性价比高。个人认为Glofitamab双抗是目前比较符合以上我们期待的一种免疫治疗药物。它是一款特殊2:1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期待提高疗效同时,可降低CRS的发生率。该研究中位随访6.3个月,OR率和CMR率分别为64.3%和57.1%,而且维持时间长。惰性淋巴瘤OR和CMR率可高达79.2%和70.8%。对于R/R NHL患者而言,疗效令人鼓舞。


虽然该药CRS发生率63.5%,但是症状较轻,维持时间短。目前,关于Glofitamab的临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相信它必将给淋巴瘤免疫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Epcoritamab皮下给药治疗R/R B-NHL的安全性和疗效


Abstract #016

Subcutaneous Epcoritamab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Safety Profile and Anti-tumor Activity


研究背景


Epcoritamab是一款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当前这篇摘要展示了Epcoritamab治疗R/R B-NHL的Ⅰ/Ⅱ期首个人体临床试验的更新数据(包括剂量递增部分研究的患者PFS)。


研究方法


入组的R/R CD20+ B-NHL成人患者接受1 mL剂量的Epcoritamab(皮下注射,递增剂量给药),28天为1个周期(周期1-2:q1w;周期3-6:q2w;之后:q4w)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通过递增剂量给药和标准预防措施来减轻CRS的严重程度。


研究结果


截至2021年1月31日,共有68例B-NHL患者(包括46例DLBCL、12例FL、4例MCL、及6例其他B-NHL)被纳入本项研究。绝大多数患者先前接受了多线治疗(先前中位线数:DLBCL为3[1-6];FL为4.5[1-18]),其中包括既往CAR-T细胞治疗(n = 6)和既往ASCT(n = 10)。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1个月(DLBCL患者为10.2个月;FL患者为15.2个月),15例(22%)患者正在进行治疗。最常见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为发热(69%)、CRS(59%)和注射部位反应(47%)。CRS事件均为1级或2级,且大多数发生在治疗的第1个周期;研究观察到有限的神经毒性事件(6%;均为暂时性)。研究中观察到1例肿瘤溶解综合征(1.5%;3级),未观察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治疗相关死亡病例。


疗效方面,在DLBCL患者中,剂量≥12 mg组(n = 22)与剂量≥48 mg组(n = 11)总体缓解率分别为68%(CR = 46%;PR = 23%)和91%(CR = 55%;PR = 36%)。FL患者中,剂量≥12 mg组(n = 5)总体缓解率为80%(CR = 60%;PR = 20%);MCL患者中,剂量≥0.76 mg组(n = 4)总体缓解率为50%(CR = 25%;PR = 2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缓解程度加深(6例DLBCL及3例FL患者由PR转化为CR)。DLBCL的中位至缓解时间为1.4个月;中位至CR时间为2.7个月。FL中位至缓解时间为1.9个月。剂量≥6 mg组(n = 11)达到CR的所有DLBCL患者均未在治疗中复发。剂量≥12 mg组(n = 22)DLBCL患者的中位PFS为9.1个月(95% CI:1.6-NE;中位随访9.3个月);而剂量≥48 mg组(n = 11)DLBCL患者的中位PFS尚未可得(中位随访8.8个月)。



研究结论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Epcoritamab皮下给药显示出良好的单药活性,不仅能为患者带来深度且持久的临床缓解,且安全性数据与既往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未观察到患者出现严重(≥3级)CRS事件、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患者神经毒性事件发生率低。


专家点评


双抗具有不同的形式。Epcoritamab,是一款皮下注射的靶向CD20和CD3的全新双特异性抗体。此项研究的亮点在于皮下注射,它让免疫治疗更加简便。


安全性方面,CRS发生率与静脉注射的相似(59%),均为1级或2级,且大多数发生在治疗的第1个周期。疗效方面,在DLBCL患者中,低剂量组OR为68%、CR为46%,高剂量组的OR高达91%、CR达到55%。惰性淋巴瘤患者中,采用低剂量治疗FL的OR为80%、CR为60%。MCL患者中,OR为50%、CR为25%。并且,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缓解程度加深。


皮下注射双抗的疗效不亚于静脉注射的效果。Epcoritamab进一步临床试验结果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李春明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