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新“淋”视角丨刘澎教授专访:持续稳定的高BTK占有率是BTK抑制剂疗效的保证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15 13:09:49  浏览量:944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BTK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其出现改变了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如何在现有BTK抑制剂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值得更多的探索与研究。本期《新“淋”视角》特别栏目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澎教授,请刘教授介绍了几种BTK抑制剂的BTK占有率,该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BTK抑制剂的作用程度,随后着重介绍了国内已上市的BTK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的疗效数据,从临床角度证实持续稳定的高BTK占有率与良好疗效的关系。

《肿瘤瞭望》:BTK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BTK靶点结合,抑制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从而最终达到治疗目的。因此BTK抑制剂对BTK靶点的抑制程度以及抑制持续时间,也就是BTK靶点占有率能间接反映药物的治疗作用。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如何检测BTK占有率?


刘澎教授:BTK抑制剂通过与BTK激酶活性中心C481半胱氨酸的共价结合,从而抑制BTK激酶活性,因此BTK抑制剂与BTK的结合率(BTK靶点占有率)可以作为反映BTK抑制剂对BTK抑制作用的PD生物标志物。BTK占有率的检测是采用ELISA法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BTK 进行相对定量测定,下面以奥布替尼(ICP-022)为例进行具体步骤的讲解:


1、将含有BTK的PBMC裂解液与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一起孵育(试验组),将不加奥布替尼的作为对照组。再与 ICP-169(生物素标记的奥布替尼)进行孵育后加入到预先有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孔板中。当奥布替尼与PBMC裂解液共同孵育时它会与BTK结合,从而阻止BTK与ICP-169的结合。该复合物因无法与孔板结合,因此响应信号难以产生。


2、兔抗BTK一抗与上述样品孵育将会与BTK结合,四甲基联苯胺(TMB)是抗兔二抗耦联的HRP 的底物,通过硫酸终止该反应,经显色后在4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620 nm可以作背景校正,游离BTK的含量与吸光值成正比,由此可以计算出游离BTK的含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图),BTK占有率=100%-游离BTK(%)。



《肿瘤瞭望》:在了解了BTK靶点占有率的检测方式后,的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BTK占有率可以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在BTK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若BTK占有率不理想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否请您谈一谈目前上市的几款BTK抑制剂的BTK占有率情况及治疗效果?


刘澎教授:伊布替尼是全球首个上市的BTK抑制剂,目前伊布替尼的获批剂量为420mg 每日一次(QD)和560mg 每日一次(QD),研究表明伊布替尼420mg QD剂量下,外周血单核细胞BTK占有率的中位水平为96-99%【1】,患者个体间差异较大,部分患者BTK靶点占有率在80%以下,在给药后4~24h内BTK靶点抑制降低。560mg QD剂量下,患者在用药后4小时内BTK占有率可达到95%【2,用药24小时,部分患者BTK占有率在80%左右。 



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TK抑制剂是阿卡替尼,获批剂量为100mg 每日两次(BID)。阿卡替尼治疗CLL患者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对48例复发/难治或高危初治的CLL患者进行了PBMC的BTK占有率检测,并评估了阿卡替尼100mg每日两次(BID)或200mg每日一次(QD)治疗CLL的安全性、疗效和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BID组和QD组给药后4小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BTK占有率分别为95.3%和87.6%,P<0.0001,ORR分别是95.8%和79.2%,2年PFS率分别为91.5%和87.2%【3】,表明与QD组相比,BID组的BTK占有率更高,对相关通路的抑制性更强,疗效更佳。该研究侧面反映BTK靶点占有率越高,BTK抑制剂的疗效可能越好。




国内第二个上市的BTK抑制剂是泽布替尼,获批剂量为160mg 每日两次(BID),泽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1期研究,对45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进行了PBMC的BTK占有率检测,在推荐剂量160mg BID组中位BTK占有率>95%【4】。同样在这项研究中,取30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活检标本,检测泽布替尼160mg BID 和 320mg QD两种给药方式对BTK靶点的抑制,结果显示产生完全BTK靶点抑制(>9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9% vs 50%, P=0.0342, 所以泽布替尼后续的研究都选用160mg BID给药方式。



《肿瘤瞭望》: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于2020年12月25日获批,前面的数据显示较之于传统的BTK抑制剂它的BTK持续占有率更优,您认为奥布替尼在BTK占有率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刘澎教授:奥布替尼是国内第三个上市的新型BTK抑制剂,获批剂量为150mg 每日一次(QD)。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MCL患者的多中心II期研究,对100mg BID组 和150mg QD组15例患者进行了PBMC的BTK占有率检测,结果显示奥布替尼100mg BID 和150mg QD 两个剂量组均能达到接近100%的靶点占有率,并且给药后4-24小时BTK占有率并未降低,且受试者间的差异很小。可见两种给药方式下奥布替尼对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PBMC均可持续24小时完全占有BTK(>99.6%)【5】,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两组相当,考虑到奥布替尼150mg 每日一次用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便利性和依从性,因此临床推荐150mg每日1次作为其给药方式。



综上所述,奥布替尼在推荐剂量下,对BTK靶点24h内接近100%稳态抑制,个体间差异小,给药后4h-24h内BTK靶点抑制未降低。而其他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阿卡替尼需要每日两次给药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伊布替尼虽为每日一次给药,但在获批剂量下,部分患者BTK靶点占有率在80%以下,给药后4h-24h内BTK靶点抑制会略有降低。


在传统BTK抑制剂分子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奥布替尼,采用特殊的固体分散体制剂技术,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具有良好的PK/PD特性,在目前已上市的新型BTK抑制剂中是唯一采用每日一次给药的BTK抑制剂。


《肿瘤瞭望》:目前BTK抑制剂已成为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r/rCLL/SLL)和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MCL)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最后请您结合相关研究谈一谈每种BTK抑制剂治疗上述淋巴瘤的疗效如何?


刘澎教授:关于在r/r CLL/SLL中的疗效,2020ASH大会报道,中位随访14.3个月:奥布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N=80)的总缓解率(ORR)高达91.3%,完全缓解率(CR)则达10%【6】。泽布替尼治疗经治1 次CLL/SLL 患者的2 期注册临床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5.1个月,泽布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N=91)的总缓解率(ORR)为84.6%,完全缓解率(CR)则为3.3% 【7】。伊布替尼CLL3002研究(n=106)【8】、Resonate研究(n=195)【9】分别显示,中位随访17.8个月和9个月,伊布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的ORR分别为67.9%和86%,CR分别为3.8%和2%。阿卡替尼ASCEND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6.1个月,阿卡替尼治疗r/r CLL/SLL患者(n=155)的ORR为81%,CR为0%【10】。以上这几个研究虽非头对头比较,但入组患者基线情况相似,可以看出奥布替尼治疗r/r CLL/SLL与其他BTKi相比,相似随访时间内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更高。此外,Resonate研究更新了随访60个月的CR率为10.8%【11】,可见奥布替尼中位随访14.3个月几乎达到传统BTKi5年随访的完全缓解率。


关于在r/r MCL中的疗效,2020年ASH大会报道,中位随访16.4个月奥布替尼治疗r/r MCL患者(N=106)的总缓解率(ORR)达到87.9%,完全缓解率(CR)为34.3%【12】。泽布替尼BGB-3111-AU-003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0.3个月,泽布替尼治疗r/r MCL患者(N=86)的ORR达90%,CR达20%【13】。伊布替尼MCL3001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4.9个月,伊布替尼治疗r/r MCL患者(n=139)的ORR为62.7%,CR为20.9%【14】。以上这几个研究虽非头对头比较,但入组患者基线情况相似。综上,三种BTK抑制剂相比较而言,奥布替尼在r/r MCL患者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治疗反应率,且完全缓解率(CR)明显更高。正是基于其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奥布替尼已经被FDA授予治疗r/r MCL的孤儿药资格。

 

备注:文中单臂研究样本量使用大写符号N表示;对照Ⅲ期研究样本量使用小写符号n表示,代表研究用药组的样本量,而非整个研究的总样本量,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Byrd JC,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374(4):323-32.
2. Advani R.H.,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3; 31(1): 88-94. 
3. Clare SUN, et al. Blood, 2020; 136(1): 93-105
4. Constantine S. Tam, et al. Blood. 2019; 134(11): 851-859
5. Zhang B, et al. AACR Annual Meeting 2020. Abstract CT132.
6. Presented by Wei Xu at ASH 2020.
7. Xu W, et al. J Hematol Oncol . 2020 May 11;13(1):48.
8. Huang X, et al. Cancer Med. 2018 Apr;7(4):1043-55.
9. Byrd JC, et al. 2017 ASCO poster 272.
10. Ghia P, et al. J Clin Oncol . 2020 May 27; JCO1903355.
11. Munir T, et al. Am J Hematol . 2019 Dec; 94(12): 1353-63.
12. Presented by YQ Song at ASH 2020.
13. Tam CS, et al. Blood (2018) 132 (Supplement 1): 1592.
14. Wang M, et al. Blood (2014) 124 (21): 4471.


专家简历

刘澎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奥布替尼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