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SCO︱朱雄增教授:精准医学时代下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9/25 12:16:26  浏览量:1504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进行的如火如荼,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厦门交流学术成果,共享肿瘤饕餮盛宴。9月19日下午,“国际白血病·淋巴瘤专场”的报告精彩纷呈、引人注目。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持嘉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誉教授朱雄增教授进行了专访。

朱雄增教授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DLBCL 病理诊断近年来有哪些进展?对临床实践工作有哪些指导? 
 
朱雄增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国内最常见的淋巴瘤。我们国内统计数据显示,DLBCL的发病率占NHL的一半左右。DLBCL不是单一的肿瘤,实际上可以分为很多亚型,也有形态学、免疫表型、病因等不同的分型标准。现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我们能够对DLBCL进行更精确的分子分型。因此,目前DLBCL的诊断和治疗都较以往更加精确。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目前,DLBCL的总体生存率可以提高到60%-70%。
 
《肿瘤瞭望》:本次CSCO大会的主题为“创新精准研究,探索智慧医疗”,请您结合目前的临床实践,谈谈精准医学时代下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朱雄增教授:目前,淋巴瘤的诊疗已经进入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阶段,而精准诊断是精确治疗的基础。通过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分子分型等多方面的检测,可以对淋巴瘤进行更精确的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目前,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包括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等,已经有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随着各种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发展,加上传统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已经大大提高。另外,一些国产抗淋巴瘤药物,如国产CD20单抗,过去常用的进口药物是美罗华,现在是国产的汉利康,以及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药物如西达本胺,都是效果很好的药物,极大提高了淋巴瘤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存率。
 
专家简介
 
朱雄增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誉教授,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顾问,专业是肿瘤病理诊断和研究,尤其是恶性淋巴瘤、软组织和骨肿瘤,曾担任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和党委书记,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临床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病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主任委员等职,主编和参编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朱雄增教授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