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A2017]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泌尿肿瘤研究硕果撷英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5/31 15:53:10  浏览量:2452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5月13日~5月16日,AUA年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IUPU)的精英团队,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内容分享,涵盖各科研团队在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前沿研究成果,以及尿路重建技术。

5月13日~5月16日,AUA年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IUPU)的精英团队,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内容分享,涵盖各科研团队在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前沿研究成果,以及尿路重建技术。
 
一、金杰教授团队的前列腺癌系列研究
 
代表金杰教授团队发言的曹煜东医师
 
(一)多参数磁共振测量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联合PI-RADSv2评分系统对前列腺癌诊断的预测分析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金杰教授、虞巍副教授、曹煜东医师的研究团队关于多参数磁共振测量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periprostatic fat thickness,PPFT)联合PI-RADSv2评分系统对前列腺癌诊断的预测分析(The combination of 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 (PI-RADS v2) and periprostatic fat thickness on multi-parametric MRI to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prostate cancer)的临床研究获得2017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上前列腺癌筛查与检测大会发言环节(Podium Section)的展示机会。曹煜东医师就该研究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方法、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大会演讲发言,得到了国际同道的认可和热烈讨论。
 
该研究采用多参数磁共振对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其为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此外,应用PPFT联合目前mp-MRI的PI-RADSv2评分系统对前列腺癌有着很好的预测能力。演讲结束后,来自美国的会场主席Weiss教授以及来自牙马加的Aiken教授对本研究的细节和内容进行了提问,曹煜东医师进行了逐一回答和解释。随后来自荷兰的Bangma教授对中国目前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并表示对此很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会第一天关于前列腺增生的基础研究会场中的最佳壁报(Best poster)也是关于PPF的系列研究,说明这是目前前列腺疾病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次AUA共有7场关于前列腺癌筛查与检测(Screening & Detection)的壁报展示或大会演讲环节,是所有单项研究领域中数量最多的部分,提示这是目前前列腺癌的研究热点领域。在该领域中,多参数磁共振在前列腺癌诊断的应用以及磁共振/B超融合穿刺技术无疑是热点中的热点。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正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并与影像科等辅助科室通力合作,维持在新技术的前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
 
(二)内源性二氧化硫对前列腺癌的抑癌作用
 
在前列腺癌基础研究分会场,金杰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内源性二氧化硫对前列腺癌的抑癌作用》(The tumor suppressor role endogenous sulfur dioxide (SO2) in prostate cancer)。
 
该课题明确了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二氧化硫的代谢酶,谷草转氨酶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比较了自发前列腺癌小鼠与亲代正常小鼠前列腺组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机制研究表明二氧化硫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抑制前列腺癌的增殖。该研究提示内源性二氧化硫作为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前列腺液、穿刺活检标本中二氧化硫或者代谢酶的检测可能为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龚侃教授团队的肾癌系列研究
 
龚侃教授和他的肾癌团队在会场合影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肾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6.5%的速度增长。2016年WHO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肾癌患者死亡率居亚洲甚至世界前列,给中国的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龚侃教授课题组在近20年来一直围绕肾癌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化研究。本年度,龚侃教授团队有三位博士研究生的5篇研究入选美国波士顿召开的AUA年会发言,内容涉及肾癌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详见《肿瘤瞭望》5月24日微信)。
 
三、巩艳青教授和她的膀胱癌系列研究
 
Identification of CCDC34 as an oncogene in bladder cancer and its function during bladder carcinogenesis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一系列高通量技术手段的研发与成熟,我们可以运用高通量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分析膀胱癌基因组DNA结构、mRNA转录与调控及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方面的改变,连续地观察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事件,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膀胱癌发生、演进和转归过程,从而使临床对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区分更为精确,同时也为膀胱癌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巩艳青教授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结合疾病关键基因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获得膀胱癌中差异显著的高表达基因,并针对其进行了siRNA文库构建和高通量HCS筛选,初步获得了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有意义的基因,进而结合临床组织芯片,对其进行了相关临床和细胞功能及机制的研究。
 
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 domain containing, CCDC)蛋白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且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与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CDC34是CCDC家族成员之一,也是蛋白质编码且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关于它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国内外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
 
巩教授团队在研究中发现,CCDC34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它定位于胞浆,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显著有关。采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敲低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中CCDC34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且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细胞凋亡增加;体外实验中,敲低CCDC34可以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同时,CCDC34的过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进一步,证实了CCDC34通过激活MAPK和AKT信号通路促进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巩教授团队首次阐明了CCDC34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基于本中心已建立的膀胱癌标本库和临床病理及随访数据库,我们将继续完善CCDC34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网络,探索CCDC34的临床预后价值,研究其作为膀胱癌诊断、疗效和预后监测的标志物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工作中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李学松教授和他的尿路重建技术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李学松教授关于马蹄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采用腔内切割吻合器(Endo-GIA)离断马蹄肾峡部,并进行腹腔镜肾盂成形的手术视频获得大会上尿路修复手术视频环节(Video Section)的展示,手术视频简洁明了地将该方法展现给了与会的世界同行观众,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和肯定。
 
马蹄肾积水用腹腔镜进行操作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通常马蹄肾积水有三个原因,包括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峡部抬高以及异位血管压迫。同时用腔镜把上述三种解剖畸形一次性处理,技术挑战可想而知。因此在周利群主任支持和指导下,李学松主任医师为此类患者详尽地设计了手术方案,常规方法处理异位血管,Y-V成型手术处理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用腔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肾脏峡部,用定制的可弯曲剪刀方便的劈开输尿管。
 
手术设计巧妙而合理,可以标准化,程序化操作,降低了手术技术难度和学习难度。因此在国际上尿路修复领域获得了认可,在此领域,欧美医生都是用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在12个手术视频讲座中也只有两个是腹腔镜手术,其中之一就是本项手术视频展示。周密的手术设计和娴熟的手术操作受到国外同行一致赞扬。
 
类似这样的手术技术创新在北大泌尿还有很多,近年来这些创新成果已逐渐形成北大泌尿特色的系列创新技术,又称为IUPU技术,这些技术已经逐渐走上国际舞台,集中体现了北大泌尿所集体的智慧和团结奋进,向郭应禄院士提出的“中国泌尿外科在2020年达到国际水平”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随着年轻一代国内泌尿外科医师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手术技术成果在国外的大会获得展示,这再次鼓舞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只要不断努力、勇攀高峰,依旧可以用自己的精湛技术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泌尿肿瘤研究硕果撷英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