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201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血管微环境受损有关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4/6/14 19:29:14  浏览量:2283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T)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小鼠研究证实骨内膜细胞、血管周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是骨髓微环境的主要细胞组分,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PGF)患者的上述骨髓微环境组分受损(孔圆等,BBMT. 2013;19:1465-1473),但在PT和植入良好(GGF)患者之间骨髓微环境组分是否存在差异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前瞻性配对研究进行了探讨。

   孔圆、胡玥、张晓辉、王亚哲、莫晓东、张圆圆、王昱、韩伟、许兰平、常英军、黄晓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T)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小鼠研究证实骨内膜细胞、血管周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是骨髓微环境的主要细胞组分,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PGF)患者的上述骨髓微环境组分受损(孔圆等,BBMT. 2013;19:1465-1473),但在PT和植入良好(GGF)患者之间骨髓微环境组分是否存在差异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前瞻性配对研究进行了探讨。
 
  作者单位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患者(n=20例)、同期匹配的GGF患者(n=40例)和健康供者(HD, n=16例)纳入研究。通过流式、HE染色、免疫组化和ELISA定量检测骨髓微环境主要组分(骨内膜细胞、血管周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因子(SDF-1和VEGF)在上述3组人群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移植后PT和GGF两组患者间年龄、移植前化疗疗程和疾病状态、移植的CD34+细胞数和HLA匹配程度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T和GGF患者骨髓微环境的中位检测时间分别是移植后95天和 93 天(P>0.05)。PT、GGF和HD患者之间骨内膜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与GGF和HD患者相比,PT患者的骨髓血管微环境组分,包括血管内皮细胞(BMEC,0.01% vs. 0.18% vs. 0.20%, P<.0001) 和CD146+血管周围细胞 (0.01% vs. 0.12% vs. 0.13%, P<0.0001) 的比例明显减少。此外,PT患者的骨髓 SDF-1水平显著低于GGF患者。多因素分析提示BMEC和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是PT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骨髓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明显减少,提示骨髓血管微环境受损可能是移植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之一。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