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以创新与强效谱写生命的希望,HER TALK直播系列收官之作——徐兵河教授带您展望愈她新机新实践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4/16 11:03:02  浏览量:730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张一望无际的“精美画卷”展现于眼前,画卷描绘出了患者对生存的无限期待,随着卷轴的逐渐打开,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HPK逐渐显现,并领“她”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年3月31日19:00,HER TALK系列论坛直播活动——创新药物专场开幕,作为本场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首先开场致辞,他指出本场会议主要就T-DM1和PD-L1创新药物临床试验进展及创新药践行者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和讨论,愿在各种创新药物的助攻下,早期患者能“走向治愈”,晚期患者能生活的“更长更好”。

 

 

专家献计——共坐而论,议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他表示,近年来乳腺癌领域出现了许多重要进展,ADC药物及PD-1/L1抑制剂的出现又使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此,我们就HER2阳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的创新药物进行讨论,希望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ADC药物发展与临床应用


 

井明晰教授首先介绍了ADC药物的基本组成及作用机理:作为乳腺癌领域首个早晚均获批的ADC药物,经过多次药物的选择及临床前试验,最后确定了T-DM1单克隆抗体部分为曲妥珠单抗,细胞毒药物为DM1,并将二者通过稳定的MCC连接体进行结合。而作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乳腺癌ADC药物,T-DM1的作用效果远远大于简单的曲妥珠单抗+游离DM1疗效叠加,其对于曲妥珠单抗敏感或不敏感的乳腺癌细胞均有很强抗肿瘤活性,解决了曲妥珠单抗经治患者后续方案选择的问题,具有最强的抗肿瘤效果。

 

提及T-DM1的治疗效果,她总结道,T-DM1为晚期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存的希望,是曲妥珠单抗经治后的首选方案。对于三线以上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TH3RESA研究提示,T-DM1与医生选择的方案相比,ITT人群PFS延长了2.9个月,亚洲组人群OS延长了6.9个月。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EMILIA研究结果显示,T-DM1对比卡培他滨+拉帕替尼,ITT人群OS显著延长了5.8个月,亚洲组人群OS为11.8个月,CNS转移亚组OS延长更为明显。基于该研究的优效结果,T-DM1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紫杉烷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成为了二线治疗的标准选择。

 

 

当前,PH双靶方案已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对于应用PH双靶一线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PERNETTA研究结果显示,PH+ET或PH+化疗发生进展后二线应用T-DM1的患者两年OS率并没有显著差别(77.1% vs.77.6%),但两组患者PFS均显著延长。证明了对于PH双靶后出现进展的患者,采用T-DM1治疗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新辅助治疗后仍有残存病灶(non-pCR)的患者,其长期预后较差,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从而拉低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愈比例。KATHERINE研究对这部分人群进行了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DM1和曲妥珠单抗进行抗HER2治疗。研究结果显示,T-DM1组3年iDFS相较于曲妥珠单抗组提高了11.3%(88.3% vs. 77.0%)T-DM1组疾病复发、死亡风险较曲妥珠单抗组降低50%(HR 0.50;95%CI:0.39~0.64;P<0.001)。且该研究中入组的中国人群与总人群治疗的效果相当,3年iDFS提高了13.4%。

 

 

进一步探索性分析发现,曲妥珠单抗组HER2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更差相关,而T-DM1组患者预后则与HER2基因表达不相关。对于新辅后HER2转阴的患者,T-DM1组无iDFS事件发生。无论新辅助治疗方案中采用单靶还是PH双靶,经T-DM1治疗后,患者的iDFS均显著改善(87.7% vs.91.4%),再次验证了T-DM1的良好效果,弥补了新辅后有残余病灶患者的治疗空白。且该药的整体安全性良好,及时进行监控则患者的毒副作用可管可控,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研究对其联合方案进行探索,使早期患者治愈成为可能。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及临床案例分享


 

邵彬教授首先提到,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异质性较强的一种亚型,预后较差。近年来我们对TNBC的认识从简单的免疫组化进展到具体的分子分型,却没有满足患者被治愈的需求。随后,其对晚期及早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了介绍。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进展


IMpassion 130研究拉开了mTNBC免疫治疗的序幕,研究结果显示,在ITT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组PFS为7.2个月,对照组为5.5个月(HR=0.8,P=0.002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PD-L1阳性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7.5个月,对照组为5个月(HR=0.62,P<0.0001)。更令人兴奋的是,PD-L1阳性人群的OS从17.9个月延长至25.4个月,3年OS率达36%。

 

 

而与之设计相似的IMpassion 131研究却得到了阴性结果,无论在PD-L1阳性人群还是在总人群中,均未看到患者获益,还应进行更多相关探索。

 

 

KEYNOTE 355研究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是否能够增强mTNBC患者化疗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该联用方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耐受程度。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PD-L1 CPS≥10的TNBC患者群体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为9.7个月,明显长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5.6个月(HR=0.65,95%CI:0.49~0.86;P=0.0012)。且该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PD-L1表达水平的上升,化疗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效果增强。

 

 

KEYNOTE 119研究对比了单药帕博利珠单抗与研究者选择的方案对复发性mTNBC患者的治疗效果,虽该项研究未能显现出单药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优势,但仍让我们看到了随着CPS评分的增加,患者OS有明显获益的趋势。

 

早期乳腺癌免疫治疗尝试


IMpassion031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分别有57.6%和41.1%患者观察到pCR(P=0.0044),次要研究终点PD-L1阳性患者与ITT人群pCR获益一致(68.8% vs 49.3%,P=0.021)。无论PD-L1状态如何,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术前新辅助治疗,都能带来更高的pCR率,且安全性可接受。但很遗憾,该研究并未使我们看到生存方面的获益。

 

 

KEYNOTE 522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对比安慰剂+化疗用于序贯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或化疗用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化疗组与安慰剂+化疗组相比,pCR绝对值提高了13.6%[64.8%(95%CI:59.9~69.5) vs. 51.2% (95%CI:44.1~58.3),P=0.00055]。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PS评分的增加,患者获益也更加明显。无论CPS阈值如何,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新辅助治疗均有pCR获益。

 

 

随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健教授介绍了一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案例,该患者曾入组IMpassion 131研究,一线经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后达到PR,目前该患者PFS已超过26个月,仍然在应用阿替利珠单抗进行治疗,且生存状况良好。

 

新药使用经验大家“探”环节,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查小明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颖教授共同就T-DM1及免疫治疗的经验进行了探讨。几位专家一致认为标准PH双靶新辅助治疗后non-pCR患者使用T-DM1很有必要,但在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并给予预防性干预,但新药使用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时应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李俏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如今在乳腺癌领域应用的火热,免疫联合治疗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既往研究结果提示,PD-L1阳性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获益更为显著。当前我们正处于免疫治疗的探索阶段,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治疗顺序的优化,今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定能有更多临床获益。

 

博采众长——传道授业解惑,共谈创新药使用经验


第二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将担任主持,引导各位专家分别早期和晚期患者的新药实践病例进行“二人‘传’”——传道授业解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翱翔教授汇报了一例右乳浸润性癌伴右腋下淋巴结转移的Luminal B型(HER2+)(IIC期)T4N3M0 患者的治疗病例,该患者经TCbHP新辅助治疗后行右乳改良根治术+DIEP乳房重建,术后病理示:non-pCR。随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就“蒽环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HR+/HER2+乳腺癌新辅后non-pCR的强化治疗选择、MP=4患者辅助强化方案选择”进行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解析。最后,关于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她得出结论:从证据级别来看,应优选T-DM1,PH双靶次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悦和李丽茹教授共同介绍了一例右乳癌术后多处复发转移的HR-/HER2+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病例,该患者经TEC辅助化疗6周后,DFS为39个月。患者的晚期一线治疗入组了PUFFIN研究,接受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6周期,序贯曲妥珠单抗6周期,后因PD出组,一线治疗PFS为8.3个月。一线进展后从2017年2月至今,患者一直接受T-DM1治疗,PFS>39个月,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其他血液学毒性,耐受性良好。

 

?

最后,山东省肿瘤医院李慧慧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磊苹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姚广裕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四位中青年专家就两个病例进行了讨论。关于患者辅助治疗和二线治疗的药物选择,张聚良教授表示,在辅助治疗方面,KATHERINE研究已证实non-pCR患者术后予以T-DM1强化辅助治疗的生存获益,且目前国内已经上市。在二线治疗方面,EMILIA研究证实T-DM1二线治疗可较拉帕替尼+卡培他滨显著改善患者PFS,循证医学证据更充分,因此T-DM1应为首选。

 

会议最后,徐兵河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接近尾声,期待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就患者的治疗与各位专家进行讨论,也希望在药物创新的大背景下,能有更多创新药物上市,使患者生存的更长,更好。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