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构建VTE防治体系,降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12/23 10:41:17  浏览量:1287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

编者按: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昨日举行的2019年天津市肺癌诊治中心学术会议护理分会上,天津市肿瘤医院沙永生护士长作题为“科室VTE防治体系建设和现状”的报告,并接受《肿瘤瞭望》的现场采访。

 
沙永生护士长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

沙永生护士长:德国病理学家在1856年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与非肿瘤患者相比,肿瘤患者VTE发生风险增加。
 
肿瘤患者发生VET的风险因素: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相关的治疗,如手术创伤不可避免的引起血管损伤,术后制动、活动差等导致血流缓慢;放化疗可以诱导血小板等凝血物质的释放增多,以及抗凝物质如纤维蛋白、蛋白C等释放减少;肿瘤细胞死亡后也可以释放促凝物质,进一步增加血液的粘稠度。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合并有呼吸系统合并症、肥胖、高龄、吸烟、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都可以增加VTE的风险。
 
肿瘤患者发生VTE具有以下特点:血栓形成可能在恶性肿瘤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即出现,也可能发生在治疗或住院期间。血栓多发生于下肢,80%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导致肺栓塞。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建立VTE防治体系的重要性,VTE防治体系的建立能够为临床解决哪些问题?

沙永生护士长:资料表明,在外科围手术期的患者中,若无预防措施,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术后的发生率为10%-40%,在骨科大手术病人中发生率甚至高达40%-60%,而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相比,VTE发生风险增加4-7倍,同时VTE已成为肿瘤患者第二位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率的9%。
 
值得一提的是,VTE的发生可以通过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和规范化的治疗,降低其发生率,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DVT的发生风险降低50%-60%,可使PTE(肺栓塞)的相对风险降低近2/3。
 
VTE发病率、病死率和漏诊率高,但缺少规范化的防治,已构成医生执业中的重大风险。VTE防治已被国内外卫生管理机构认定为医院临床质控措施。VTE是一种可被预防和治疗的潜在致死性疾病,因此在院内建立积极有效的VTE防治体系对防范医生执业风险、提高医院临床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VTE防治体系的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化普及VTE防治知识,建立系统、完善的临床管理体系,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及能力,更好地预防院内VTE的发生,提高患者诊疗服务满意度。
 
《肿瘤瞭望》:在构建医院内VTE防治体系方面,天津市肿瘤医院开展了哪些工作,能否分享一些经验?

沙永生护士长:我院自2018年7月开始组建了院内医护一体化的VTE防治体系:集教育培训、科学评估、措施落实、效果反馈、质量改进于一体,由临床、超声、影像、介入、护理等多学科支持的防治体系。
 
首先建立了以主管院长为负责人的VTE防治小组,负责院内VTE防治计划制定、项目改进与推行;对院内现状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8个高危科室进行试点;开展VTE项目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确定VTE风险评估表,制定VTE防治技术路线、诊疗流程、标准操作流程、防治措施以及评价标准;每季度召开项目总结评估会,运用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
 
肺部肿瘤科就是第一批试点科室之一。根据医院的各项要求及科室疾病的特点,建立本科室的VTE防治体系:首先建立以科主任为负责人的VTE领导小组,制定科室VTE防治的管理制度,标准流程、防治措施及评价标准。病人入院首先由护士对病人进行VTE风险筛查,对于极低危和低危病人实施基础预防,对于中、高危病人通知主管医生一起对病人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对于出血风险低危采用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的联合预防措施,对于出血风险高危的采用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并定期对病人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经验分享
 
我们在护理实践中体会到:①VTE防治的理念需要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的高度;②VTE防治不是单一学科和专业的问题,需要全院多部门参与;③推动观念的改变是预防VTE的关键,加强人员培训是推动VTE的基础,准确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并做到有效落实,提高患者对VTE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是VTE防治效果的保障。
 
VTE防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肿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