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2017]小肿瘤、大作为:中国黑色素瘤治疗迈入靶向时代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10/10 16:49:28  浏览量:2463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虽然我国黑色素瘤属罕见病,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多发的黑色素瘤特殊类型恶性程度较西方更高。自2011年第一个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伊匹木单抗和第一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维莫非尼问世,晚期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靶向治疗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1年生存率由化疗时代的25%~35%提高到75%。2017年,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在中国上市,正式开启了中国黑色素瘤治疗的靶向时代。

 
9月28日,2017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的“黑色素瘤论坛”8:30准时开讲,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和云南省肿瘤医院宋鑫教授担任论坛共同主席,主持专题报告、论文交流、多学科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们畅谈黑色素瘤的诊疗现状、当下难点和未来方向,会场内座无虚席,讨论异常热烈。现在,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都有哪些精彩报告吧。
 
郭军教授
 
“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厦门,来到一年一度的CSCO学术盛会……”,大会伊始,郭军教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郭军教授是我国黑色素瘤领域的领军人,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黑色素瘤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小瘤种”做出了“大贡献”。

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刘基巍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在报告中表示,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是目前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的基准辅助治疗方案。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伊匹木单抗用于辅助治疗,2017年我国最新版指南也将其作为可选策略推荐,该方案可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但安全性问题仍需重视。
 
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以期获得更高的疗效和更好的安全性。回顾2017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年会,可以发现,分子靶向治疗、免疫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辅助化疗都有新的数据报道。
 
“靶向治疗正在走向辅助性治疗世界”,刘教授在会上指出。其中,BRIM-8试验在完全切除高复发风险的黑色素瘤患者中评价了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辅助治疗对比安慰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时间(DFS),即无复发、第二原发黑色素瘤和任何原因死亡,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OS、安全性和HRQoL。
 
该项Ⅲ期、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最新结果显示:辅助维莫非尼治疗一年可改善ⅡC期、ⅢA和ⅢB期 BRAF 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的DFS(46%风险降低vs安慰剂);对于ⅢC期 BRAF 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辅助维莫非尼治疗一年可延长DFS,但未达统计学意义;OS数据尚需更进一步随访。
 
第一个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用于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COMBI-AD)表明,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与安慰剂对比,可显著降低高危(Ⅲ期)BRAF V600E/K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疾病复发转移风险(HR 0.47,P<0.001),这或许可以给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的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CheckMate 238最新结果显示:与高剂量伊匹木单抗相比,Nivolumab可降低可切除的ⅢB/ⅢC期及Ⅳ期黑色素瘤患者复发风险(HR 0.65,P<0.0001);Nivolumab安全性佳,是辅助治疗的有力候选药物。此外,抗血管药物在黑色素瘤的最大样本研究(AVAST-M)显示:贝伐单抗辅助治疗可提高无疾病生存期,但未能转化为DMFS和OS的获益。福莫司汀辅助治疗高风险葡萄膜黑色素瘤未能改善无远处转移生存(MFS)。
 
“BRIM-8临床试验开辟了分子靶向治疗进入辅助性治疗的新世界,未来,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靶向治疗将是重点研究方向,期待与干扰素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刘教授在最后总结道。同时,他也指出:不同亚型、亚组、分期患者的辅助治疗应有个体化选择;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辅助治疗缺乏证据;期待更多临床研究结果及OS数据。
 
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难点与方向
 
宋鑫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宋鑫教授指出,基因突变型患者的药物选择、快速进展的基因野生型患者药物选择是目前国际上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转移黑色素瘤患者时面临的难题,晚期患者的联合用药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不同于西方国家,目前中国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仍以化疗或者化疗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为主,疗效较低,直至今年(2017年)BRAF抑制剂在中国上市,才正式开启了中国黑色素瘤治疗的靶向时代。那么,这些国外经验是否适用于我国患者呢?
 
中国患者的主要突变基因为BRAF(26%)和CKIT(约10%)。对于我国BRAFV600基因突变患者,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的有效率与国外一致,但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略长(6.2 vs 8.3月),且安全性更好(未出现继发皮肤鳞癌),“所以,维莫非尼适用于中国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对中国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据宋教授介绍,现有维莫非尼已经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7版)》,成为BRAFV600基因突变患者治疗的基本策略(一类推荐)。
 
至于分子靶向还是免疫靶向,相关研究显示:对于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分子靶向治疗起效更快(1.45m vs 2.1m)、有效率更高(57% vs 36.4%)、PFS获益更明显(6.9m vs 5.6m),而免疫靶向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序贯治疗顺序目前尚无定论,所以建议BRAF突变患者首选分子靶向治疗,但BRAF突变基因检测是BRAF抑制剂使用的前提。
 
对于快速进展的基因野生型患者,建议首选免疫靶向治疗,或许也可以考虑做新靶点筛选,以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联合用药仍是靶向治疗发展方向,至于如何联合、如何序贯,仍待更多临床试验数据,此外经济问题不容忽视,医疗保障也是前提。
 
除以上报告外,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Charles M. Balch教授在会上对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皮肤黑色素瘤分期进行了解读;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从外科医生的视角阐述了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治疗对减轻肿瘤负荷、影响远期生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淋巴结清扫选择的重要性,掀起了全场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在会上介绍了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方向和疗效预测因子,他指出:“目前,国际上对免疫治疗的期望比较高,国外指南将免疫治疗排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外证据拿到中国来,需要考虑东西方人群差异,需要辩证看待。”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马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恶性肿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