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病例]浅谈CD41标记染色在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4/27 15:14:48  浏览量:2531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于1931年首次提出,1985年正式纳入FAB分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并命名为AML-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于1931年首次提出,1985年正式纳入FAB分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并命名为AML-M7。该病发病率低,原幼巨核细胞形态特征不典型,且易合并骨髓纤维化,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易发生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检查的进步,AMKL的临床诊断率有所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AMKL仍不易早期确诊。下面报告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阮敏医生收治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者。


病例
 
22月男孩,因“面色苍白伴皮肤瘀斑7月,间断发热1月”入院。
 
患儿入院前7月(15月龄)出现面色苍白、精神欠佳。当时无发热,咳嗽、腹泻等,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贫血及血小板均少(具体数值不详),骨髓检查考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能除外”(未见报告)。予输注血小板4次、红细胞3次,并予营养支持治疗后患儿精神状态好转。
 
入院前5个月(17月龄)因磕碰后皮肤瘀斑再次就诊,行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胸骨及髂后),骨髓形态均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红两系增生低下,可见幼稚细胞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骨髓病理:骨髓增生较活跃,红系比例增高,未见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证据。电镜检查:淋巴细胞活化,三系损伤。骨髓涂片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示:计数100个有核细胞,CD41阳性率为41%,以原始细胞为主。予抗感染治疗,并间断输注血小板、共5次。
 
1月前(21月龄)患儿出现发热,2-3次/日,体温 38.5℃以上,予退热药物后可降至正常,后出现咳嗽、咯痰,伴呼吸促,行胸部CT示“肺部感染”,CRP 104mg/L,先后给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抗感染治疗,发热间期延长、约每日1次,咳嗽症状有所减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患儿发病以来精神状态渐差,饮食较前差,体重下降约3kg,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发病前体健,无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性疾病史,预防接种按计划,无化学物质、放射物质或有毒物质接触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近期无家庭装修史。 
 
个人史:第二胎第二产,为足月剖宫产,生后无窒息史,出生体重4.0Kg,母乳喂养,5月添加辅食,11月断奶,病前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童。无疫水疫地接触史,无异食癖。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无家族及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T 36.3℃, P 92次/分, R 23次/分, BP 95/50mmHg。身高79cm, 体重 11Kg, ECOG 1分。精神弱,神志清,面色苍黄,消瘦,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3cm、 质软边锐,脾脏肋下7cm、质稍韧,四肢纤细,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检查:
 
血常规:WBC 15.03×109 /L, HGB 63g/L, PLT 42×109 /L。分类见幼稚细胞15%。胸部CT:两肺尖小斑片及索条影,不除外感染性病变。
 
骨髓检查(髂后):形态:增生减低,粒红两系比例减低,巨核细胞系比例明显升高,以原幼巨核细胞为主、比例57%,胞体偏小、形状不规则,胞浆量不等,染色从淡蓝色到深蓝色,胞浆有伪足,胞核有的不规则、有的为圆形,可见核仁,可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骨髓组织细胞染色:可见9%左右幼稚巨核细胞。
 
骨髓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计数500个有核细胞,CD41阳性率为19%。其中单元核小巨核细胞18%,淋巴样小巨核细胞1%。
 
外周血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计数500个有核细胞,CD41阳性率为32%。其中单元核小巨核细胞30%,淋巴样小巨核细胞2%。骨髓流式分析:粒红两系比例减低,各系表型未见明显异常。
 
电镜:PPO阳性细胞2个。
 
染色体核型:51-55,XY,+3,+6,+7,+8,+14,+19,+21,+21,+22 [CP9]/ 47,XY,+?19[4]/46,XY[7]。
 
染色体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 MLL阳性(阳性率16.6%)。
 
AML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分析:阴性。 
 
骨髓形态:
讨论
 
根据该患者15月龄起病,以贫血、出血及发热为主要症状,查体示肝脾肿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少,结合骨髓形态,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染色体核型、FISH等检查,可确诊为AMKL(MLL阳性)。
 
AMKL发病率低,占儿童AML 7%~10%,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伴有明显的脏器肿大,对强烈的AML治疗方案反应差,预后不良。AMKL的原始巨核细胞形态极其多样,根据巨核细胞成熟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种:I型原始巨核细胞完全未分化,有核仁,可伴有细胞浆空泡;II型原始巨核细胞中等分化,伴有细胞浆气泡,胞浆丰富和嗜苯胺蓝颗粒;III型原始细胞伴有病态巨核细胞,包括小巨核细胞。骨髓病理常提示骨髓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在抽取骨髓液时易发生干抽或稀释。
 
由于原始巨核细胞单纯形态不典型,临床上主要依据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和特殊的免疫技术确诊。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电镜和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查。当原始巨核细胞所处的阶段较早或骨髓标本稀释时,电镜PPO检测可能为假阴性。因为CD41在巨核细胞系发育过程中表达较早,且贯穿巨核细胞谱系发育的全过程,现多选用CD41(IIb/IIIa)作为巨核细胞系的标志。CD41分子是整合素αIIb链,也称血小板糖蛋白IIb(gpⅡb),是由gpIIb α(120 kDa)和gpIIb β(23 kDa)2条链组成的跨膜糖蛋白,是一个依赖钙离子的异二聚体,是位于血小板表面的黏附蛋白受体,可以介导广泛的细胞-细胞或细胞-基质黏附反应。依赖CD41诊断AMKL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随着流式细胞学技术和免疫表型检测的广泛开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1可能成为诊断AMKL的新方法。然而,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血小板或血小板膜断片可黏附至原始细胞表面,导致CD41检测假阳性,易造成误诊。此外,约1/3的AMKL患者骨髓穿刺时可发生干抽,无法抽取足够的骨髓标本进行电镜或流式等检查。因此,电镜和流式并未纳入AMKL的诊断依据,仅作为参考。而细胞免疫化学标记的CD41染色易于辨认,可以显著提高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比传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染色法等更为敏感、特异。当AMKL患者骨髓干抽时,骨髓涂片或免疫组化染色、电镜、流式等检查常无法确诊本病,此时如外周血涂片细胞免疫化学标记CD41染色发现有异常巨核细胞也可确诊。我中心曾做了200余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涂片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发现仅在AMKL亚型患者中为阳性,而其他亚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均无阳性发现。
 
本例患者在入院前5月骨髓检查已发现异常巨核细胞,但因当时电镜未发现PPO阳性细胞、未行流式检查,且对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在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够重视,导致患者漏诊、未能早期进行规范治疗。
 
因此,在临床上,当我们接诊以贫血、出血、发热等起病的年幼患儿,需警惕AMKL的可能,此时可行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细胞免疫化学CD41标记染色以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简介
阮敏,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发表论文数篇,并参与《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的编写。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阮敏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