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精准医学论坛]沈琳教授谈我国晚期胃癌临床研究的现状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21 17:28:48  浏览量:2619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12月17日,“2016 CSCO—东方肿瘤精准医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编者按:2016年12月17日,“2016 CSCO—东方肿瘤精准医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本着「前沿、创新」的会议宗旨,促进肿瘤治疗国际化的发展,宣传肿瘤个体化、精准医学治疗理念,力争为推动肿瘤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和智慧。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和大家分享精准医学时代我国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现状。


  我国胃癌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沈琳教授:近年来,中国胃癌临床研究的水平发展迅速,国内制药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提高,胃癌临床研究的资源也相应增多。一方面,国内已经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新药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政策变化也为新药的研究铺好了道路,缩小了国内胃癌新药研发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另一方面,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疾病预防等领域也正在有序地开展相关研究。总之,中国胃癌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研究水平正不断提高,非常令人欣慰。
 
  国内晚期胃癌重要临床研究成果
 
  沈琳教授:国内晚期胃癌相关的重要临床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靶向治疗。针对HER-2、C-MET等靶点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虽然前期EGFR靶点在胃癌领域的研究均以失败告终,但目前仍有研究正试图寻找对之有效的获益人群。另外,针对MSI-H 、FGFR等靶点的研究还处于最初探索阶段,期待有新的研究结果出现。第二、免疫治疗。国际许多制药企业和国内几家大型制药企业均对第一代免疫治疗靶向药物PD-1/PD-L1单抗展开了研究,进一步研究方向包括用药模式(单药或联合)、用药剂量和方法等。第三、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包括放化疗联合应用、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进行地非常顺利。第四、针对胃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分子水平的研究,为未来实现胃癌的精准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其它实体肿瘤相比,胃癌明确的靶点较少,例如C-ME基因扩增和EGFR的突变率都比较低,开展相关研究较为困难。因此,针对胃癌患者开展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胃蛋白表达等相关研究的价值尚未有定论,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五、抗血管生成研究。在胃癌领域,国内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另一个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雷莫卢单抗也即将在国内开展Ⅲ期临床研究,观察其与化疗联合用于胃癌二线治疗与国外研究结果是否一致。虽然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胃癌患者有效,但获益人群尚未明确,患者选择性较差,这方面还有待摸索。第六、针对胃癌干细胞来源相关的 STAT3、Wnt等通路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是否能够取得进展还有待时间验证。
 
  针对胃癌微环境的研究值得关注
 
  沈琳教授:早期把肿瘤称之为种子和土壤,土壤即环境。一直以来肿瘤界都很重视肿瘤的微环境,但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针对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抗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抗血管生成领域的研究数据支持,例如,针对VEGFR2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和雷莫卢单抗证实可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第二、巨噬细胞、T细胞、骨髓来源的肿瘤抑制细胞等免疫细胞均会对肿瘤微环境产生影响,免疫治疗领域的前景较好,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第三、肿瘤代谢可能与肿瘤微环境有相关性,但抗肿瘤代谢的作用机理还未明确,抗肿瘤代谢领域的研究也值得关注。总之,在肿瘤微环境领域,抗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较为热门,但仅采用单药治疗的效果可能不明显,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或与抑制肿瘤药物协同治疗等。未来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可能与直接作用于肿瘤领域的成果齐头并进,甚至肿瘤微环境领域的发展可能更为迅速。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沈琳丨晚期胃癌丨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