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Lancet子刊|YBCC-Catts研究:中国年轻(≤35岁)乳腺癌发病现状概述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2/21 14:53:09  浏览量:637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乳腺癌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年新发病例高达42万例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筛查技术的提高,全球年轻乳腺癌患者确诊数量呈上升趋势2 3。中外乳腺癌发病现状有很大不同,美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64岁,而中国中位年龄约为45-49岁4 5,可见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袁芃教授领衔的YBCC-Catts研究概述了我国年青乳腺癌发病特点,并发表在《Lancet》子刊。现摘取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乳腺癌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年新发病例高达42万例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筛查技术的提高,全球年轻乳腺癌患者确诊数量呈上升趋势2 3。中外乳腺癌发病现状有很大不同,美国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64岁,而中国中位年龄约为45-49岁4 5,可见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袁芃教授领衔的YBCC-Catts研究概述了我国年青乳腺癌发病特点,并发表在《Lancet》子刊。现摘取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研究方法:
 
该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两个乳腺癌数据集:其一是基于人群的,纳入2000年至2017年间全国癌症登记系统中的乳腺癌病例,详细描述了中国年轻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另一个数据集是基于医院的,来自中国八个研究中心、在六个不同的时间段(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首次确诊的符合登记条件的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表现、治疗选择、随访信息等,进而评估我国乳腺癌年龄结构变化、年轻患者5年发病率、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总体生存期(OS)等。
 
调查结果
 
在基于人群的队列中,年龄标化的35岁以下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约4.0%上升到2017年的5.9%。其中,中国农村较中国城市增长更为显著,2017年城市和农村地区35岁以下的乳腺癌占比分别为5.0%和7.1%(图1A)。年轻乳腺癌病例数也从本世纪初的约10,000例增加到2017年的13,422例(图1B)。约三分之二(65.3%)的年轻乳腺癌病例是在30岁至34岁之间确诊的,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2000年到2017年,乳腺癌发病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图1C)。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约2%,而在老年女性发病率仅略有增加,65岁以上人群甚至有下降趋势(图1D)。该队列中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为,0-24岁6.4%、25-29岁23.6%、30-34岁70.0%,该比例与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中表现相当,相应的年龄组分别占4.4%、23.9%和71.6%。
 
 
在基于医院的队列中,6个时间段共收集了1,308名年轻乳腺癌患者,其中HR-/HER2+占8.3%、HR+/HER2-占49.0%、HR+/HER2+占11.1%、TNBC占15.3%。在这六个时间段中,患者初诊的中位年龄相似,均为31-33岁。城市患者占比逐年降低,农村占比逐年上升,与总人口趋势一致。0-Ⅰ期确诊病例逐年增加,到2015年已到达31.6%,显示了我国早筛早诊的进步。患者的生存也呈现出改善的趋势,患者的5年DFS率从2000年的45.5%提升到2015年的71.3%,5年OS率暂无显著改变,在87.9%-95.5%之间。
 
 
多变量分析显示,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与诊断年份、诊断年龄、地区、分期、分子亚型等因素相关。晚期(II、III和IV期)患者死亡和复发风险显著增加。与HR+/HER2-乳腺癌相比,TNBC的死亡和复发风险更高。接受新辅助化疗或腋窝淋巴清扫的患者复发风险也较高。接受4~6周期辅助化疗患者的复发风险低于辅助化疗≤3周期的患者。未接受内分泌治疗的HR阳性患者死亡和复发风险显著增加。与单独使用他莫昔芬相比,他莫昔芬联合OFS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但复发风险没有增加。接受内分泌治疗2~5年和>5年的患者与<2年的患者相比,死亡和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讨论:
 
该研究是一项长时间跨跨度、广地域覆盖的针对中国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发病特点及趋势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它提供了对中国青年乳腺癌发病、诊断、治疗、生存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35岁以下乳腺癌的比例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可能与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有关6 7。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中,30岁以下新发乳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3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风险则逐渐降低。在六个时间段里,初诊0-I期乳腺癌患者的比例和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比例逐渐下降,反映了乳腺早诊意识的提升与治疗理念的更新8。由于年轻乳腺癌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更多患者会接受保乳手术,中国乳腺癌手术策略也在持续发展与改变。
 
近年来,在每年的乳腺癌指南更新中,新辅助化疗的重要性愈见增强,但该研究并未观察到新辅助化疗比例的增加,可能与更多0-I期患者的确诊有关,此类患者因为发现较早,可在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前提下直接手术。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中,超过60%的患者HR阳性,在为此类患者选择化疗方案时,必须考虑疾病对化疗的敏感性和复发的风险9 10。有研究显示,单独使用他莫昔芬、他莫昔芬+OFS、依西美坦+OFS的5年乳腺癌无瘤间隔(BCFI)为67.1%、75.9%、83.2%、79.2%、81.6%11。年轻HR+乳腺癌使用OFS治疗联合治疗获益更多,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因CYP2D6基因多态性的原因,可能更适合OFS联合AI12。本研究中还观察到,不同分子亚型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其中HR+/HER2-亚型预后最好,TNBC预后最差。对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的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好。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周期较多的患者预后较好。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临床数据丢失、未收集乳腺癌诊断后怀孕和生育状况的数据以及曲妥珠单抗的使用情况等。研究团队将继续扩大研究范围,继续评估青年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和预后,并制定适合亚洲人群的精准治疗策略。
 
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文章来源:
 
Wang X,Xia C,Wang Y,Qi Y,Qi X,Zhao J,Ye S,Lei Z,Yue J,Huang H,Liu N,Chen W,Yuan P.Landscape of young breast cancer under 35 year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s: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YBCC-Catts study).EClinicalMedicine.2023 Sep 22;64:102243.doi:10.1016/j.eclinm.2023.102243.PMID:37936654;PMCID:PMC10626170.
 
参考文献:
 
1 Sung H,Ferlay J,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CA Cancer J Clin.2021;71(3):209–249.
 
2 Wang H,Tsai YH,Dong YH,et al.Young adult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in Taiwan and the U.S.from 2002 to 2016.Cancer Epidemiol.2022;78:102144.
 
3 Bonadio RC,Moreira OA,Testa L.Breast cancer trends in women younger than 40 years in Brazil.Cancer Epidemiol.2022;78:102139.
 
4 Yap YS,Lu YS,Tamura K,et al.Insights into breast cancer in the east vs the west:a review.JAMA Oncol.2019;5(10):1489–1496.
 
5 Yang Y,Liu J,Peng M,et al.Introduction of a multicenter online database for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China.Sci China Life Sci.2020;63(9):1–4
 
6 Fan L,Strasser-Weippl K,Li JJ,et al.Breast cancer in China.Lancet Oncol.2014;15(7):e279–e289.
 
7 Bao H,Liu L,Cong S,et al.Breast cancer awareness and association with frequency of screening among women–China,2020.China CDC Wkly.2023;5(15):327–332.
 
8 Li Y,Chen H,He J,et al.The outcom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the current trend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you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CSBrS-012).Front Public Health.2023;11:1100421.
 
9 Francis PA,Pagani O,Fleming GF,et al.Tailoring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2018;379(2):122–137.
 
10 Conte B,Bruzzone M,Lambertini M,et al.Effect of dose-dense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ER2-nega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ccording to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fined luminal subtype: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GIM2 trial[J].Eur J Cancer.2020;136:43–51.
 
11 Saha P,Regan MM,Pagani O,et al.Treatment efficacy,adherence,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women younger than 35 Ye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TEXT and SOFT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trials.J Clin Oncol.2017;35(27):3113–3122
 
12 Pagani O,Francis PA,Fleming GF,et al.Absolute improvements in freedom from distant recurrence to tailor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ies for premenopausal women:results from TEXT and SOFT.J Clin Oncol.2020;38(12):1293–1303.
 
审批编号CN-126926,有效期至2024-12-17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