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CCO 2022丨朱为模院士:大数据与运动强强联合抗击癌症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1/30 14:47:45  浏览量:617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强健普通人的身体,同时也能预防疾病,甚至还能为癌症患者治疗疾病。

编者按: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强健普通人的身体,同时也能预防疾病,甚至还能为癌症患者治疗疾病。癌症虽并非不治之症,但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朱为模院士长期从事于运动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肿瘤瞭望》特邀朱教授为我们带来运动抗癌最新研究进展及运动指导。
 
 
《肿瘤瞭望》:您一直深耕于体育测量与评价专业,请您介绍下运动对肿瘤的影响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朱为模院士:大家都知道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包括对心脏的益处等),但是运动对癌症的益处则知之甚少。上世纪80年代,一名博士生“Herbert M.Howe”写了一本《不要温柔》(《Do Not Go Gentle》)来讲述自己的运动抗癌经历。2年后另一位博士生研究了有氧运动对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并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这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关于运动和癌症的研究论文。
 
 

 
过去几十年的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癌症,这也是革命性的认知改变。我们知道无论放疗还是化疗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包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运动锻炼康复呢?研究发现在化疗前半小时进行有氧运动可以辅助抗癌,因为增强的血液循环不利于癌细胞生存,同时也使药物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外癌症治疗的一部分。最新研究表明运动(比如力量训练)时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所以运动产生的内源性因子不仅可以预防癌症,而且还能治疗癌症。
 
其实全世界最早使用运动治疗癌症的是咱们中国人。上世纪的郭林自幼学习五禽戏,六十年代得癌症后萌生气功结合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抗癌,逐渐创立了“郭林新气功”。她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癌症,也帮助了周围很多患者。我在美国也申请专项基金来研究气功治疗癌症的原理,通过研究发现气功运动虽然强度不大但却通过有意识的呼吸增加了吸氧量,从而达到同样中等强度运动的效果,因而这项运动也适合正在接受治疗的身体虚弱的患者。通过气功锻炼可以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效果,整个人也会逐渐放松。总之,咱们中国是最早用运动来抗癌的,并且也将通过更多的科学研究来证明运动的疗效。
 
《肿瘤瞭望》:运动肿瘤学想要不断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朱为模院士:我们已经看到运动确实有益,并且著名的肿瘤动物试验已经证实运动组锻炼一段时间后肿瘤会消失。目前机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首先是运动降低癌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具体机理,比如运动调节胰岛素过高、雌激素过高的机理;其次,怎样的运动强度才是合适的,比如增加多少吸氧才能降低癌细胞的生存,怎样强度的力量训练可以产生杀死癌细胞的细胞因子。而且我们也要做好患者教育工作。据我了解,目前国内康复系统尚不完善,大多数患者康复后只能寻找患者协会。运动作为康复的一部分,不仅和医学有关,也和体育有关。比如,我在体院讲课时年轻人都没有听过郭林新气功;患者也经常抱怨今日劳累,治疗方案为什么还要包括运动等。我们需要建立系统教育来告诉患者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癌症,而且可以起到治疗效果,防止癌症复发;并且运动还能延长生命。目前我国的微信十分普及,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进行宣传教育。
 
《肿瘤瞭望》:作为体育健康方面的专家,您拥有非常多的经验。您有哪些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给领域中的中青年医师?
 
朱为模院士:目前运动训练在治疗中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也是一线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必须拿到本科学历之后才能考入医学院,从前考入医学院的本科专业大多是生物学和心理学,而现在很多体育系的本科毕业生也加入其中。比如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体育系约有15%的毕业生考入医学院,并且其中30%学习与体疗有关的专业,进入正统医疗领域。目前运动已经被医学界所接受,希望可以尽快落实在咱们的医疗体系中。如果可以落实,不仅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而且也带动了患者运动,可以把运动融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肿瘤瞭望》:您如何看待运动康复和运动处方的未来发展?
 
朱为模院士:国外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在运动处方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依据。目前来讲,一般人开具这样的处方比较困难,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并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开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比如具体到一位患者,需要具体了解年龄、性别、肿瘤种类、治疗方案、服用药物和手术方案等情况才能开出个性化的处方。换而言之,医生、护士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均起到辅助作用,具体处方应由依据大数据的专家系统开具,当然这样的工作可能需要我们中国抗癌协会来组织进行。
 
而运动康复方面也很有意思。比如说如果告诉病人目前有一种五万块钱一颗的药物可以提高某种癌症50%的生存率,此时可能很多人都愿意购买。其实这种药物就是运动并且免费。此外,并非要到健身房才能进行运动,我们所提倡的运动也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内进行,比如郭林新气功、快走、力量训练等,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思想工作。
 
《肿瘤瞭望》:我们也看到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运动在防治癌症方面能带来哪些利好呢,您还想强调哪些内容?
 
朱为模院士: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摄入能量的机会太多而消耗能量的机会太少。目前大部分的交通方式都是私家车、公交车、地铁等,就连进出门也都是坐电梯而减少了步行和上下楼梯的可能性。这样的运动不足带来了肥胖。大量研究发现目前有七种癌症与肥胖相关。所以我们要提醒大众注意定期运动。通过指导来进行健康运动,那么规律运动后得病几率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减肥但是也可以做一个健康的胖子。
 
目前由于疫情影响,大家平时压力也很大。通常讲压力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老虎来了”的快反应,此时伴随着全身血液流入肌肉,心跳加快伴有出汗;随后“老虎走了”,全身指标也随之下降,这种反应是我们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循环。而另一种压力则是“隐性老虎”,比如房贷、车贷和孩子教育问题,这种“隐性老虎”由于长期存在而危害很大。长期压力存在时人体会分泌30多种对身体有害的激素,包括癌症患者在内的人群心情容易变得焦虑抑郁。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压力来源,然后才能进行减压方案。
 
《肿瘤瞭望》:您认为已经患肿瘤的患者适合静养还是适合做运动?做哪些锻炼可以促进他们的康复治疗,能否请您具体为我们分享一个?
 
朱为模院士:我是通过上海体育学院的一位老师知晓郭林新气功的。当时她患胃癌三期,术后非常萎靡,主治医师也没有手段进一步治疗。她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开始练郭林新气功。练功3天后胃口变好并逐步康复。她至今已生存41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接触她所在的上海抗癌协会后发现其会员有一万多人,甚至其中一些已经发生癌转移的患者也逐步得到康复。随后我申请到美国NIH的基金来研究运动对癌症的影响,我相信运动对癌症有好处。
 
《肿瘤瞭望》:步行也是运动的一种方式,但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请您分享下步行对健康的具体作用以及建议的步数。
 
朱为模院士:其实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讲,由树上活动到下地行走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进化后的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走路逐渐成为人类的本能,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美国护士健康队列研究发现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的风险。如果遇到刚刚确诊癌症的患者,其一天步数在2000步和3000步之间,我认为运动的量是不够的。我会让他每周增加500步,逐步达到每天5000步的小目标。之后再逐步增加强度。我会要求患者摆动手臂来调动上身的肌肉。其次要逐步增加走路的速度。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话测试:即运动时可以讲话唱歌,则为低强度运动;运动时气喘吁吁不能说话则为高强度运动。我们的中等强度运动为稍微气喘但是可以讲话,此时心跳加快,微微出汗。
 
此外,高血压、高血糖患者运动时则会担心猝死。不止走路运动,其实掌握以下四点就能安全的进行运动:首先,如果在运动时感到上身发紧则说明强度过高,需要降低强度至上身不发紧为止;其次,如果运动时出现心率不齐而降低强度后恢复正常,就表明已经达到了运动强度临界点(而如果运动时出现三次以上的心脏问题,则需要到医院进行心血管的检查);再次,如果运动时突然感到头晕则也应该降低运动强度(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刚开始运动时要相对减少胰岛素用药,不然血糖会下降太低);最后如果出现呼吸急促,也需要降低运动强度。
 
如果一个人刚开始运动,那么该如何进行呢?比如运动30分钟,首先一定是鼓励热身,之后再进行3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没问题后再增加3分钟,然后慢慢把3分钟增加到5分钟或6分钟,逐步完成这30分钟的运动。完成5000步的强度练习后,增加到7000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这周增加500步,下周增加500步。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规律,逐步完成每日的运动量。
 
最后就是大家经常讨论的到底要不要完成每日一万步。其实公共卫生标准有一条就是方便大众记忆,比如说每日运动八千步或者一万两千步,可能不太容易记忆,所以就出现了常见的日行一万步。其实这一万步也是累计的,对于患者来说最好每天尽早完成五千或者七千步,剩下的步数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流行病学家Jeremy Morris教授发现伦敦双层公交车售票员的心脏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司机,通过跟踪发现区别在于售票员每天通过上下楼梯进行运动。这也提示我们平时运动的好处,比如平时就有意识的进行锻炼,不要乘坐电梯而是爬楼梯。如果说7000步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强度不够,就可以有意识的走台阶或者走斜坡。走路是最简单的锻炼方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朱为模教授博士
体育测量与评价专业专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上海体育学院人体生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学者Margaret J.Safrit教授,主修测量与评价专业,并于1990年获人体运动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运动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教授是运动与健康在测量与评价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在SCI和SSCI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并曾担任美国体育测量与评价协会主席,美国总统体质与竞技体育委员会科学顾问,美国著名《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s)主编,美国《体力活动与健康期刊》和《生理前沿》副主编,并现任10多本英文体育杂志的编委。朱教授的研究得到许多基金的资助,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逊基金会(RWJF)。他的“运动抗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近期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发表。朱教授在2020年获得美国体育测量界的最高荣誉奖《体育测量与评价终身奖》。在最近斯坦福大学John P.A.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四版(World’s Top 2%Scientists 2022)里,朱教授同时进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