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隆重开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5/7/18 18:34:04  浏览量:2339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于7月18日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为期两天,现场参会人数近1500人,代表了我国在白血病、淋巴瘤及相关肿瘤领域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顶尖水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于7月18日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为期两天,现场参会人数近1500人,代表了我国在白血病、淋巴瘤及相关肿瘤领域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顶尖水平。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教授发表致辞:“本次大会的主题即团结、协作、创新,这不仅是国际学术发展的潮流,更是中华医学会创立百年的价值追求。面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举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强烈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需求的日益提高,面对我国血液学疾病日益升高的严峻挑战,我们希望借本届大会的召开,进一步加强并扩大血液学专业领域的信息交流,实现国内、外学术信息的实时对接,为提高我国血液学肿瘤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做出积极的努力!”

本次会议期间,中华血液学会和欧洲血液学会首次联合举办的CSH-EHA高峰论坛于此次大会同步进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黄晓军教授在会议中介绍:“中华血液学会和欧洲血液学会在过去的两年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双方积极的努力下,很荣幸由我来启动首届CSH-EHA高峰论坛。”

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大会特邀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主席陈竺院士,西班牙血液学会肿瘤治疗合作组主席Miguel A. Sanz教授,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所长陈赛娟院士,以及日本滨松大学医学院Akihiro Takeshita(竹下明裕)教授,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联合进行了专题报告。

APL是1957年由瑞典的一位学者首先命名,占所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0%~25%。绝大多数APL患者具有特征性的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 变异型t(11;17)(q23;q21)APL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融合,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患者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变异型t(11;17)(q23;q21)APL通常对ATRA不敏感,因此预后极差。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联合提出的8-CPT-cAMP结合ATRA的联合治疗策略是靶向治疗变异型t(11;17)(q23;q2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一个有潜力的新策略。

此外,大会还邀请到欧洲血液学会Gianluca Gaidano教授、美国Robert Peter Gale教授等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并将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研讨及业务交流。

版面编辑:JYB  责任编辑:何豫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

分享到: 更多